点击蓝字
关注我们
一年中太阳盛极的七月,当祖国的大江南北都在不同程度地被滚滚热浪包裹时,六盘水这座素有“中国凉都”之称的城市,把“19度的夏天,360度的激情”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。2023 年 7 月 10 日,上海科技大学33名师生抵达贵州六盘水,开启了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。
本次社会实践课题以围绕“四新”主攻“四化”[1] 为政策背景,从特色农产业与新型工业发展、旅游提质与公共文化两个层面精选访问地点,见微知著地了解六盘水市水城区在高质量、可持续发展中取得的成果,同时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。7月10 日到 12 日,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走访了“海坪彝族风情小镇”、“龙场乡茶叶基地”、“米箩镇猕猴桃基地”和“蟠龙镇滴水岩村”等代表性考察调研点。
① 围绕“四新”主攻“四化”是指:把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、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作为主目标,把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、旅游产业化作为主抓手。两者共同构成贵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“四梁八柱”。
出发前小队在校内的合影
彝族特色小镇
调研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转型发展
为深入了解彝族特色传统文化,调查彝族文化的保护情况,7 月 10 日下午,全队到达了海坪彝族风情小镇,分成五个调研小组,分别从建筑、饮食、节日、服饰(非遗彩布贴花)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文化调研。同学们向游客发放了问卷调查,对小镇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交流,从而了解到彝族非遗文化传承的主要问题为年轻传承人的缺乏,现有的手艺人较少,而且多数年龄偏大,缺少年轻力量加入到这个行列。
社会实践调研
据当地介绍,在未来,小镇计划建设康养中心,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旅游团体接待能力,促进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,预计明年夏季会初见成效。当日调研结束后,副队长崔誉轩同学感叹道,在彝族风情小镇,他看到了秀丽的山川大地,结识了淳朴的当地居民,调查了他们的生活状况,感受到脱贫的巨大成就。通过这次调研,团队成员们都衷心祝愿小镇能在新时代中抓新机、出新绩,期待能够看到彝族文化广泛流传。
海坪彝族风情小镇风貌
龙场茶香基地
调研科技助农脱贫与“三变”精神实践
“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”,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“三变”改革思路,以股份合作为纽带,整合农村资源、资金,推动农村经济规模化、组织化、市场化发展。7 月 11 日,团队成员前往龙场乡,了解科技帮扶水城富硒茶的情况。中国科学院水城区科技帮扶工作队队长、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夏勇带领开展相关调研活动。
贵州六盘水茶园
水城春茶之所以能够成为水城区的农业重要特色产业,离不开中国科学院提供科技支撑,助力“精准帮扶”。夏勇介绍道,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在确认对接龙场乡作为帮扶对象后,在半年内多次实地勘探调研,对土壤酸碱性、重金属含量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,随后针对性引进一批环境治理与科学种植技术。
茶厂内机器正在处理茶叶
水城春茶能成为“凉都三宝”之一,也离不开“三变”精神指导下“政-企-农”的紧密合作。国企流转村民手中的零散土地资源建设规模化茶园,在公司和村属加工厂进行炒制加工。对于村民而言,这一土地集约化过程可产生土地流转费、茶场的股份分红、采茶的零散收入三种收入来源,土地流转+分红+采茶的经济模式包含了村民变股民、资源变资产的转换过程,而村民投资加工厂,形成股权制,则对应了资金变股金这一转换过程。水城春茶农业企业化的成功,不仅向着脱贫攻坚的目标实现有力推进一大步,同时也深刻体现了“三变”改革在农业中的落实进程。
同学们还参与了采茶劳动。下田采茶的难忘经历不仅让大家认识到茶农用双手脱贫致富的艰辛,也使劳动光荣、勤劳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。而后,讲解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“水城春”茶叶博物馆,不仅了解到采茶方法、成品茶叶的制作流程等知识,也惊异于一片小小树叶中承载的百年发展振兴史。
同学们参与采茶劳动
米箩乡猕猴桃种植基地
揭秘猕猴桃现代化种植与农业革新之路
7月12日,为更好地了解水城三宝之一的红心猕猴桃,同学们一同前往水城县米箩乡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区。
在猕猴桃基地的参观交流过程中,同学们了解了现代化智能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。例如,采用套袋技术,防虫的同时还能够提升猕猴桃的品质;使用玄武岩纤维支柱替代传统的水泥支柱,轻便且坚固;利用防雹网保护作物;摄像头集控灌溉系统等技术设备,实现远程管理等等。此类现代化园区不仅优化了农业生产环境,也带给当地农业发展新的机遇。
随后,同学们深入当地种植大户晏庭银的猕猴桃果园进行体验交流。与现代化、智慧化的猕猴桃基地不同,个体经营采用更低矮的架子,使用水泥支柱替代玄武岩纤维降低成本。此外,晏庭银还实行猕猴桃与萝卜的轮作,将萝卜和杂草作为肥料还田增加肥力。
同学们在了解当地猕猴桃的种植方式
套袋的猕猴桃
贵州地区的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导致地表水资源非常匮乏,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困扰。水城示范区创新地修建装配式路-池集雨灌溉池,为解决喀斯特坡地农田灌溉问题提供了可行之策。这样的技术如能推广,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,提高农户收入,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。
除了在现代化基地和对种植大户的实地调研,同学们还走访了蟠龙镇滴水岩村,了解村民们的工作内容、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具体情况。对乡村特色农业发展和“三变改革”有更加直观且深刻的了解。
采访滴水岩村当地居民
采访滴水岩村村委会肖主任
滴水岩村风貌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奔波于山间公路的三天行程,大家收获颇丰。走进山中的村落,在与村民们的访谈交流过程中,同学们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,也对自己的生活多了一份珍惜。更重要的是,这次社会实践增添了大家的社会责任感。“只要是在中国的土地上,一切都与我有关。” 这也侧面印证了学校让我们“了解国情、体验艰苦、倾听民意”的社会实践初衷。人生前路漫漫,我们将在路上继续探索。
文 案 | 姚宣哲 贾 薇 许新悦 牟悠然
摄 影 | 孙梦迪 刘嘉芙 尹 橼 俞欣楠 许新悦
张伊乐 李睿熠 姚宣哲 牟悠然
排 版 | 钱至棽 张伊乐 杨润康
审 编 | 孙梦迪 李天恒 牟悠然
指导老师 | 王浩 孙梦迪
今天“分享”“点赞”“在看”了吗?